歌手2024
主演:那英 汪苏泷 梁龙 杨丞琳 海来阿木 凡希亚 尚特·摩尔
导演:内详
类型:地区:大陆年份:2024
简介:《歌手2024》:一场“五旬老太守国门”的全民狂欢,还是内娱的集体溃败? 当评分跌破5分、差评如潮涌向节目组时,《歌手2024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竞技综艺,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“现象级娱乐事件”。从..《歌手2024》:一场“五旬老太守国门”的全民狂欢,还是内娱的集体溃败? 当评分跌破5分、差评如潮涌向节目组时,《歌手2024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竞技综艺,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“现象级娱乐事件”。从首播前的万众期待,到播出后的口碑崩塌,再到决赛夜的“那英封王”引发舆论海啸,这档阔别三年重启的经典IP,用13集、每集130分钟的超长篇幅,给观众上了一堂关于流量、争议与民族情绪交织的爆款制造课。 一、开局即高潮:“五旬老太守国门”引爆全网 第一期播出后,“五旬老太守国门”的梗迅速刷屏社交平台。那英、杨丞琳、汪苏泷、海来阿木等首发阵容被网友戏称为“老年天团”,面对两位国际顶尖女歌手Chante Moore和Faouzia的强大气场,国内歌手的表现显得力不从心。尤其是海来阿木的《三面墙》、汪苏泷的《想到我们》被指“土味审美”、“唱功薄弱”,瞬间点燃了公众对华语乐坛现状的不满情绪。 这场看似“意外”的舆情风暴,实则是节目组精心设计的话题营销。通过引入实力强劲的外国选手,制造“中外对决”的紧张感,再利用国内歌手表现不佳形成强烈对比,从而激发观众的情绪共鸣。这种“挑起对立+放大矛盾”的策略,在短视频时代屡试不爽,而《歌手2024》更是将其推向极致——不仅带动热搜不断,还成功将节目热度推至年度综艺顶流。 二、中局反转:补位与袭榜,流量逻辑下的“救市计划” 面对首轮竞演中国歌手的全面落败,节目组迅速启动“补位+袭榜”机制。黄宣、陈楚生、孙楠、凡希亚等实力派歌手接连登场,试图扭转局势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所谓的“救世主”其实早已是内娱“老面孔”,甚至有些曾因各种原因淡出主流视野(如陈楚生、孙楠)。 这种操作背后,其实是典型的“流量救市”思维:观众不喜欢现有阵容?那就换人!不怕观众骂,就怕没人看。哪怕请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顶级歌手”,只要能带来话题度和关注度,就是胜利。果然,随着孙楠的回归、陈楚生的“王者归来”,新一轮讨论再度掀起,孙楠破音、陈楚生赢麻了、那英退赛风波等话题轮番霸榜。 三、终局之战:歌王归属引爆“黑幕论”,芒果再次玩转情绪经济 当香缇·摩尔(Chante Moore)和Faouzia双双止步总决赛,最终由那英夺得“歌王”称号时,舆论彻底炸锅。无数观众质疑“赛制不公”、“结果内定”,甚至有人讽刺“东方树叶赢欧美大牌,报了鸦片战争的仇”。 这一结局看似荒诞,实则精准踩中了大众心理的几个关键点: 民族情绪的调动:外国人唱得好却被淘汰,国人夺冠却争议不断,节目组巧妙地将音乐比赛上升为“文化自信”议题。 情感代入与身份认同:那英作为华语乐坛“大姐大”,她的胜利不仅是个人荣誉,更被部分观众视为“本土力量”的象征。 反差制造与情绪释放:前期铺垫外国人强势、国产歌手低迷,后期逆转夺冠,极大满足了观众的戏剧性期待。 这一切,都是芒果TV深谙其道的情绪经济学:你不爱听?没关系,你爱骂就行;你爱骂?那你就得看。只要有流量,有热度,哪怕是负面评价也比冷清强。 四、爆款背后的真相:内容为王?还是流量至上? 从短评来看,观众对《歌手2024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 选曲质量参差不齐:不少歌曲被批“土味审美”、“缺乏创新”; 赛制混乱:补位、踢馆、袭榜机制频繁调整,导致公平性存疑; 修音与直播争议:尽管打着“全程直播无修音”的旗号,但仍有观众怀疑存在技术干预; 过度营销与煽动对立:节目组故意引导“中外对抗”的叙事,激化民族情绪。 但不可否认的是,正是这些“槽点”,让《歌手2024》成为今夏最火的综艺节目之一。它不再是一档纯粹的音乐竞技,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娱乐事件,一种“骂着也要看完”的爆款现象。 五、结语:内娱之殇,还是芒果之术? 《歌手2024》的争议性,恰恰反映了当下中国娱乐圈的深层困境: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真正的艺术追求正在被情绪营销、数据操控所取代。而芒果TV作为综艺界的“老江湖”,再次证明了自己的“造浪能力”——它不需要完美内容,只需要足够多的争议与关注。 如果你是观众,你会继续看下一季吗? 如果你是制作方,你会选择做一档“好节目”,还是一个“爆款节目”? 或许,答案就在那英高举奖杯的一刻,悄然揭晓。 创作一篇关于《歌手2024》争议点的深度分析文章 《歌手2024》的营销策略
详情